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家庭飲食衛生原則

  • 發布單位:食品衛生科

<<衛生讓營養加分>>
家庭的廚房可說是全家人的健康維護中心,不論空間大小,一家之 "煮" 必定在此操控全家人的飲食大計,為的是能提供均衡、適宜的三餐,讓全家人能隨時保持最佳的活動能量。但在考慮營養美味之前,廚房的環境及製備飲食過程的衛生問題必須先列入考量,衛生安全做得好,必可讓營養加分、愛心加分。
<<細菌無所不在>>

自然界存在著許多肉眼看不見的細菌,它們可能存活於空氣中、可能來自土壤、也可能生活在海洋或飲水中;當然,它們也會存在於我們的飲食材料或污染到已烹調完成的飲食中。更可能散佈在廚房的每個角落,如砧板、餐具、海棉刷、洗碗槽及調理台表面,以下步驟可以減少細菌對一般家庭飲食衛生的危害:


1、清潔:經常清洗雙手及與食品接觸的器具

把手洗乾淨是家庭飲食衛生的第一步,把與食品直接的器具洗淨則是是飲食衛生的必要條件,什麼時候該洗?以下所列即為適當時機:

  • 烹調食物前、如廁後、為小孩換尿片後、照料寵物之後,都必需用溫水及肥皂洗淨雙手。
  • 每調理完一道食品後、接著調理下一道食品前都需要用溫水及食品用清潔劑洗淨砧板、碗盤、器具和調理台面。
  • 砧板每次使用之後都應以食品用洗潔劑及溫熱水洗淨、烘(晾乾)。
  • 可使用紙巾清潔廚房物品表面。若您用的是毛巾或抹布,就必須經常清洗、消毒(可用熱水煮沸持續五分鐘以上。

2、熟食、生食分開處理:避免交叉污染 

交叉污染是指細菌由一種食品傳佈到另一種食品的意思,這個現象特別是在處理海鮮、禽(畜)生肉時最易發生,所以必須把這類食品及其汁液與立即供食用的食品分開。以下為避免交叉污染的方法:
買菜時即應把熟食和海鮮、肉類分開放置。

  • 在廚房裏準備兩套刀和砧板,分開處理生、熟食。 
  • 接觸生的肉類和海鮮後,都要用溫熱和肥皂把手、砧板、碗盤洗乾淨。
  • 絕對不可以把煮熟的食物放在裝過生肉類或生海鮮,且尚未洗乾淨的容器或碗盤裏。

3、烹煮:每種食物都須煮到適當的溫度

食品衛生專家一致認為食品必須用足夠的時間和足夠的溫度才能將引發食品中毒的微生物殺死,要煮到什麼樣的程度才叫完全,以下為參考原則:

  • 若有需要(如烹煮大量食物或整隻雞、鴨、整塊肉烹調時),可以用乾淨的測量烹煮過食品內部的溫度計測量,以確保肉類或家禽類已確實煮熟。
  • 烹調烤肉及牛排時、內部溫度至少須達65℃。
  • 整隻家禽則要煮到85℃。
  • 烹調絞肉時、因細菌可能在加工過程中傳佈,所以內部溫度至少須達72℃。美國疾病管制局資料顯示,食用未經完全煮熟的粉紅色絞牛肉會有較高的罹病風險。若無法確定,請不要食用內部仍然呈
  • 粉紅色的絞肉製品。
  • 烹煮蛋類時,蛋黃和蛋白都需呈凝固狀態,請勿生吃雞蛋或半生不熟的蛋類製品。
  • 魚類要煮到肉質呈不透明狀、且可以很容易將魚骨剔除。
  • 使用微波爐烹調食物時,需確定食品中沒有溫度不足的部份。為達到最佳效果,可將食物加蓋,並攪動旋轉食品以達烹調均勻。若微波爐為非旋式,則需要在烹煮過程中將食物取出轉動一、二次。
  • 再加熱的醬汁、湯料和肉汁一定煮到沸騰。剩菜需熱透,溫度至少需達75℃

4、冷藏:即時把須冷藏的食物放入冰箱

低溫可以抑制細菌的生長和繁殖,所以應即時將食物放入冰箱中。冰箱冷藏室的溫度不可高於5℃,冷凍室的溫度不可高於-18℃。以下事項並請特別注意遵循:

  • 食品應在兩小時內或更短時間內放入冰箱(包括己烹調好的食品或剩菜)。 
  • 需要冷凍的食品應以每餐的份量分別包裝。另外,不要在室溫下解凍食品,可以將需解凍
  • 品在前一夜放在冷藏室中解凍,亦可以流動冷水或微波爐解凍。需要醃泡調理時,也請調後即置入冰箱中泡製。
  • 用較小容器分別盛裝剩菜或需要冷藏的食品,以便能在冰箱中迅速冷卻。
  • 冰箱不可以塞的太滿,應保持適當空隙,並至少每星期清理一次,以確保食品安全。
<<飲食衛生每個人都應重視 >>
飲食是每天都必須接觸的,您是否容易忽略每天都在做的事呢?再次提醒您,飲食是健康的基礎,做好家人健康維護中心-廚房-的衛生工作,人人都應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