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衛教文章「性別平等教育需要你我的支持」

  • 發布單位:心理衛生企劃科

作者:臨床心理師鍾天鳴

 

以下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

 

樸實乖巧的A小姐在農村家庭長大,家裡務農的背景培養了她務實而且努力的個性,相信只要自己只要認真念書,以後就可以給父母親更好的生活。

 

某天,她鼓起勇氣告訴我,她正在接受心理治療,處理困擾了她數十年的夢魘──孩童時期的性侵害經驗和前幾段親密關係對她造成的創傷。

 

一個一如往常的下午,住在附近的表哥到家裡玩,誘騙喜歡小狗的她,以撫摸下體作為交換小狗的條件,完成了少年時期莽撞的性探索,又或是惡意的欺騙。A小姐的痛苦是真實的,但仔細的探問困擾形成的過程,事件只是原因的其中之一!事發當時,A只覺得被表哥騙了,滿是不甘心。性接觸讓她留下的回憶只剩癢癢的、奇怪的感覺,更多的痛苦倒是出現在接觸學校與周遭環境的性教育之後,認真好學的她,很快地接受這些訊息,深感自己做錯了事情──婚前與不是自己愛的人有了性行為,除此之外,更認為自己是一個被「玷汙」的人(玷汙一概念通常只和女性連結,且被玷汙的女性通常都要羞愧自盡或與加害人結婚,對家族而言也是醜聞)。

 

接踵而來的是不斷地自責、罪惡感與對自己負面的評價,這麼負向的感受也影響著往後的親密關係,當面對著男友惡意的指責,也往往先檢討、反省自己。幾經關係裡的挫折與失意,生活被痛苦侵蝕,不得不求助精神醫療的幫忙。這般壓抑女性的性教育,折磨了她數十年,也顯示了性別教育對於個人層面的影響。

 

家庭層面上,也因著筆者目前於縣內某諮商站進行駐點之心理諮詢服務有所觀察。讓地區的人對於性別的觀念較為傳統及保守。許多前來尋求諮詢的婦女、兒童,每每談到先生、父親或是夫家的不是,越是壓抑不住自己的難過、委屈和氣憤,這些「怨」多展現在權力不對等的家務分工、凡事以丈夫或是夫家優先的家庭風景中。來談的婦女多數因為自主性被剝奪(奉獻於家庭及夫家家族的事務、照顧小孩)、缺乏經濟自主權(因照顧小孩而成為全職家庭主婦,且家務為無給職),更遑論某些人還要承受全家族不當的言語對待(在煮飯煮不好、拜拜供品準備不夠時)和肢體及性暴力。但是她們很難脫離當下的處境,特別是當我們的性別平等教育或是社會價值是為了傳統婚姻價值(遇到家暴性侵也不能離婚,以免破壞家庭和諧)和父權思想(凡事要女性忍耐與配合)服務時。

 

承上,性別教育同樣的也影響著學生和大眾的權益,2000年玫瑰少年葉永鋕事件讓我們看到僵化的男女性別角色、不足(過去國中健教課本只有兩個章節)、忽視少數族群與遲遲才教的性(別)教育造成的後遺症,衝突的背後,可能是許多性別少數族群晦澀而不可言說的自我發展歷程。

 

因此,正確而適當的性別教育,為的是減少許多人在成長路上的痛苦、家庭的衝突,和促進個人的身心健康,協助減少國家醫療費用的支出,也讓你我有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教育部推行性別平等教育多年,於網路上也發行有性別平等教育季刊(https://www.gender.edu.tw/web/index.php/m5/m5_04_01_index)。性別平等教育的推行,需要你我的支持與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