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衛教文章—注意力不足與過動症的迷思_知心連冀診所 李連冀醫師

今年金馬奬12歲的最佳女主角是最引人囑目的焦點,而她飾演的角色正是注意力與過動症不足(簡稱ADHD)的孩子。能夠將這個主題搬上大螢幕,代表這些孩子在成長中所遇到的困境,愈來愈受到注意。

所謂的ADHD是指在不同場合下,出現與年齡不符的專注力不足、過動、衝動症狀。包括注意力不足的特質-對於事情無法持續專注,不容易按部就班或依照順序學習,對於不感興趣的事情,缺乏內在驅動力,很難專心。‚過動/衝動的特質-事情未想清楚前就展開行動,無法耐心等待或依照順序做事,看到新奇事物充滿興趣。在須安靜的場合,還是會不時扭動身體、自言自語、坐不住,像永不停歇的馬達。ƒ混合以上都有的表現。

而從「小曉」這部金馬獎影片,我們看到大部分人對ADHD仍存有一些迷思,說明如下:

1.根本沒有ADHD:孩子只不過是好動罷了。其實醫學研究已經證實ADHD的孩子在大腦前額葉的發展比一般人慢,因而導致注意力不足,衝動或過動的表現。若不採用專業的醫療方法協助他們,長期則會再導致憂鬰、焦慮、藥酒癮或反社會行為的出現。而家長容易被誤會成就是過度寵溺或發縱小孩而深感苦惱,有些甚至會引發強烈的親子衝突。

2.小孩在打電動或看電視時可以很專心:那是因為這些電動遊戲或電視節目有各種強烈刺激高的變化,才有辦法引起這些ADHD孩子的興趣。回歸到一般的課堂學習或家庭生活,對他們而言是感到無趣而難以忍受的。

3.ADHD長大就會好:這種想法會影響孩子在成長跟學習過程中造成跟同儕間的相處困難,甚至遭到霸凌;而在學業成就部分也容易因為跟不上而感到挫折。而根據研究這些症狀有六成會延續到青春期,更容易因情緒控制差及容易生氣而被誤診成躁鬱症。

4. ADHD不需要藥物治療:許多家長擔心吃藥會有副作用。雖然不是每個ADHD都需要吃藥,特別是在學齡前,然而開始進入小學之後,除非幸運地遇到善於班級經營及照顧這類孩子的導師,以及家長有時間配合行為治療及環境安排來協助改善,通常用藥可以最有效地解決孩子的困難。藥物就像近視配戴眼鏡一樣,有需要的時候使用是可有助於學習的。而吃藥可能會有食慾變差或晚上吃藥容易影響睡眠,這些都可以透過長效型或短效型的藥物搭配使用,避免在飯前在及睡前吃就不至於有這種困擾。

 

綜合以上,對於ADHD的孩子,我們除了給予藥物治療,家長給孩子的心理建設也是很重要的。讓孩子理解他的大腦暫時需要有輔助的營養來協助,可以減少孩子對藥物的抗拒。而當孩子因為藥物的療效在人際關係及學習成就上有所改變時,對於自己是ADHD的標籤就不會一直耿耿於懷。門診常有孩子回來分享說吃了聰明丸或乖乖丸以後,成績變好了,朋友也變多了,更常受到老師的誇讚。聽到這些回饋都感到很欣慰,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可以這麼好的,就只需要大人們的觀念改變,就能造就孩子不同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