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面對國內外各種新興傳染病 請鄉親配合並落實政府各項防疫措施

  • 發布單位:疾病管制科

日前國內已出現〝猴痘〞境外移入確診個案,鄉親不免有些擔心與疑問,以下我們就來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猴痘病毒?

〝猴痘〞是人畜共通病毒感染,潛伏期約為5-21天,通常為6-13天,感染發病的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極度倦怠、皮疹等,發燒13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班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症狀可能持續1421天。主要傳播方式:直接接觸感染猴痘的動物、直接接觸到病患的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被污染的物品等、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形下較容易發生。

我們應該怎麼預防猴痘,又如果感染要如何治療照護?目前尚不建議大規模接種猴痘疫苗,國際間通常建議高暴露風險職業或高感染風險之密切接觸者可接種疫苗,如果感染了,大多數的病患不需特殊治療,必要時可提供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目前有數種藥物可用於治療,但僅建議嚴重病患或免疫低下者使用。較為有效的預防方法如下:如需前往猴痘病毒動物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及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並且避免與猴痘病患接觸,或接觸時應佩戴適當防護裝備,如有任何疑似症狀出現時,應及時就醫,並告知旅遊史與接觸史。

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多與陽性個案親密接觸或不安全性行為可能性較高,或照顧確診者的醫護;由於國際猴痘疫情逐漸擴大,衛福部疾管署將持續加強國際港埠檢疫措施及民眾風險溝通與衛教宣導,並積極與國際藥廠洽談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

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建議鄉親若前往旅遊疫情為「第二級:警示(Alert)」之國家或地區旅遊,應避免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查詢。

1

1

1

1

面對國內外各種新興傳染性疾病,請鄉親與我們謹慎面對,配合並落實政府各項防疫措施,大家共同防範,不必過於擔心。

目前國內處於社區流行階段,建議6個月至5歲幼童接種莫德納 COVID-19疫苗,雲林縣自7/22開打以來,至今已接種724人。完整接種COVID-19疫苗,可有效降低感染後重症、住院、死亡的風險。有意接種的鄉親,請持健保卡、疫苗接種紀錄卡(黃卡)前往本縣COVID-19疫苗合約醫療院所接種,相關接種服務資訊可上網至本縣衛生局網站→新冠肺炎專區→疫苗地圖(網址:https://ylshb.yunlin.gov.tw/News.aspx?n=15251&sms=18466)查詢。

 本縣疫情分析:

11

11

11

本縣今日新增719例本土個案,分別為329位男性與390位女性,年齡分布在未滿1-102歲,無症狀616人,輕症以咳嗽、喉嚨痛、流鼻水、發燒為主要症狀。

本縣11111日統計至今(7/26),本土累計確診數共82,336例,其中累計253例死亡。綜觀今年本土個案中,其中比例最多的年齡區間為30-39歲共13,276人,佔比約為16.1%;次多為40-49歲共13,095人,佔比約為15.9%;另65歲以上長者共11,743人,占比約為14.3%;012歲本縣兒童確診個案數分析如下,國小612歲共6,865人,約佔8.3%;學齡前3-未滿6歲共3,181人,約佔3.9%;小於3歲共2,496人,約佔3%。本縣今日新增1例死亡確診個案,為80多歲男性,於7/17死亡,有高血壓、腦中風、洗腎等慢性病史,已完整接種COVID-19疫苗。(7/26疾管署判定公告)

截至今(7/26)日早上10點為止,本縣接觸者居家隔離尚在追蹤中有513人,確診者輕症居家照護在管中有2,910人,醫療關懷諮詢累計已服務430,098人次,健康益友APP遠距看診註冊有12,572人,運用健康益友APP視訊診療人數共有168人。社團法人雲林縣藥師公會和社區藥局自425日至725日,持續提供居家照護送藥到府服務,並進行用藥指導,共計已服務3,638件。

衛生局籲請鄉親持續落實防疫,維持個人衛生好習慣,戴口罩、勤洗手、接種疫苗、保持社交距離;出入公共場域落實體溫量測等相關措施,下載並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